最新头条!手机买烟“新仇旧恨”
近日,围绕手机购买香烟这一话题,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再次升温,可谓“新仇旧恨”一起涌上心头。原本为了方便生活而生的移动支付,如今却在香烟销售上引发了诸多争议,其中的复杂性值得深思。
便捷背后:手机买烟的暗流涌动
近些年来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,手机买烟早已不是新鲜事。许多烟民都体验过这种便捷:无需携带现金,扫码即可轻松购买,省时省力。一些商家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,纷纷开通线上销售渠道,甚至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推广。
然而,这种便捷的背后,却隐藏着诸多问题。首当其冲的就是青少年购买香烟的难题。尽管法律明文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,但在线上,年龄验证往往形同虚设。化名李明,一位高中生,就坦言:“在网上买烟太容易了,随便填个身份证号就行。”
此外,线上销售也给假冒伪劣香烟提供了滋生的温床。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,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假烟,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,也扰乱了市场秩序。化名王姐,一位经营多年的烟酒店老板,对此深恶痛绝:“线上那些价格低的离谱的烟,十有八九都是假的,他们这样搞,我们正规商家根本没法做。”
监管的困境:线上线下如何协同?
面对日益突出的问题,监管部门并非无动于衷。近些年来,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定,试图规范线上烟草销售行为。但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跨地域性,监管的难度可想而知。
一方面,线下监管力度强大,但难以触及线上。传统的烟草专卖制度主要依赖于对实体店铺的监管,而对于游走于网络空间的线上销售行为,往往显得力不从心。另一方面,线上监管技术手段有限,难以实现精准打击。例如,尽管可以屏蔽一些关键词,但一些商家会使用谐音、变体等方式规避监管,使得监管效果大打折扣。
“新仇旧恨”:利益与责任的交织
手机买烟所引发的争议,实际上是利益与责任的交织。“新仇”在于,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与青少年保护、假烟泛滥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;“旧恨”则在于,长期以来,烟草销售领域的监管难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。
一方面,烟草行业贡献了大量的税收,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另一方面,吸烟有害健康,控制吸烟人口,尤其是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侵害,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。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,是一个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难题。
未来之路:规范与引导并重
要解决手机买烟带来的问题,需要监管部门、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,规范与引导并重。
首先,要加强线上监管力度,利用技术手段,提高年龄验证的准确性,严厉打击线上销售假烟的行为。可以考虑引入人脸识别、实名认证等技术,确保购买者是成年人。
其次,要加强线上线下协同监管,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实现对线上销售行为的有效监控。可以将线上销售数据与线下实体店铺进行关联,一旦发现违规行为,立即进行查处。
再次,要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。通过媒体宣传、社区活动等方式,让消费者了解假烟的危害,学会辨别真假烟,避免上当受骗。
最后,商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,自觉遵守法律法规,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,不销售假冒伪劣香烟。
手机买烟的问题并非无法解决,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,在保障消费者便利的同时,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,维护市场秩序,最终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。这需要各方凝聚共识,共同努力,才能真正化解“新仇旧恨”,走出困境。
【来源:经济日报】
原创文章,作者:森森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e8cars.com/e/210987.shtml